“诗词综艺热”为何在情理之中?

 “太牛了,我本来以为收视率会低呢,没想到周围人都天天等着看”“我妈一边看一边问我,唐朝诗人是不是李白最厉害……”这几天的论坛上,诸多热议指向一档最初并不被特别看好的综艺节目《中国诗词大会》,从16岁“诗词达人”到点评嘉宾,甚至主持人的串词,皆成热点。

  印象中,古诗词除了学生课堂学习,似乎离社会生活有些远。此番热潮,究竟是意料之外,还是情理之中?

  中华文化精粹不应遇冷

  “我今天试着在微信上跟随节目同步参与答题,成绩最好的一次显示击败了28万个对手,如果数据没错的话,估计在微信上答题的有四五十万人。”“同步答题一晚上,一题都没有中,不开心。”网上网下,讨论不断。令人关注的是,这一节目引发的对中华古诗词鉴赏记忆的参与度,空前高涨。

  “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精粹,冷才是不正常的吧。”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大康认为,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精华,无论在何时,始终牵动着社会关注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,“热”一直存在,当有了合适的平台,在更大视野中迸发出来,是理所当然。

  以2月3日第6场进入擂主争霸赛的两位选手为例。“飞花令”环节,每场比赛设一个关键字,如“花”“春”“月”“风”等,由争霸者一对一轮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,如一个说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”,一个说“忆昔娇小姿,春心亦自持”;一个接着说“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”,一个则说“林花谢了春红,太匆匆”……一来一往,几十个回合,谁略作迟疑未能接上口,就算败阵。这种如“飞花”的竞赛,以及点字成诗句、解字、解句、解篇等新颖题型,给参与者和观众带来竞技刺激的同时,更传递着浓浓诗趣。

  也有专家指出,各方欣喜之余,也许应深入思考,如何将这番大热,转化为进一步推动诗词爱好者队伍发展的力量。

  与文化自信时代背景相连

  不少语文教育专家坦言,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,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。嘉定教师进修学院院长路光远指出:“区别于一般综艺的快餐式浮躁,对诗词这一中华文化典型代表的关注,透露出文化审美的理性化趋向。”几年来汉字听写大赛、成语大赛等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全新展示平台,与这一趋势对接并相长。

  在他看来,社会对传统文化蕴养的重视,成为这一番水到渠成的活水。路光远所在的嘉定区,2010年起就推出中华优秀传统诗词“诗乐启蒙”项目,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,选择古诗词谱曲、推广吟唱,在教学过程中,老师尝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孩子们解读古诗,随后再进行演唱教学,并将德育内容通过音乐形式传递给学生,让孩子们更加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。

  “我们力求打破学科壁垒,丰富学生的艺术人文学习经历,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感,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。”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音乐教研员、“古诗乐进课堂”项目组组长刘婧说,“从第一所试点学校新成路小学,到同济黄渡小学、南苑小学、安亭小学等校,我们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。”

  基础教育才是深厚“土壤”

  “这首诗,你会读吗?”身为学生家长的观众大多会一边拉着孩子看比赛,一边问他们这个问题。家住浦电路的周女士说:“没有升学通行证、没有应试教育的高压需求,还是会特别关心孩子对诗词的掌握和情感体验。”

  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关注,始终潜藏于心,在教育过程不断激发强化的过程中,传统文化精华在孩子心中生根的“土壤”愈加深厚。

 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写字等级标准的要求,上海相关部门指导各区将书写经典纳入规范汉字书写内容之中。长宁区颁布实施了“中华经典诵读”课程指导意见,要求小学阶段保证用每周一节课的课时,将经典诵读落实在快乐拓展型课程中,初中阶段将经典诵读融入“阅读领航”及文化、艺术、德育等各类课程中。徐汇中学、浦东建平实验中学和曹杨第二中学分别开设了《古诗词吟诵鉴赏》《诗海拾贝》《诗经选读》等拓展课程。

  与此同时,上海结合校园文化传承创新项目,深度挖掘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,举办“我爱汉字美”“我爱诗词美”等电视比赛,先后开展汉字创意、楹联书写、汉字节等语言文化活动。连续组织“魅力汉语,亲情中华——上海、台北、香港、澳门青少年朗诵比赛”,2016年有30余万学生报名参与。每年的市民文化节都将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,2016年举办的“中华古诗词大赛”吸引6万余名市民参与,最终评选出百名“中华古诗词高手”。(记者 彭德倩)

 


文明泰安风采展活动办公室 电话:0538——6999656  E-mail:wenmingtaian@163.com  管理登录